齐鲁工业大学考研难吗(齐鲁工业大学为啥排名这么高)



齐鲁工业大学考研难吗,齐鲁工业大学为啥排名这么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辅导员处在立德树人、思政教育最前沿,离学生最近,是高校除教师、科研和行政队伍外的“第四支队伍”。立足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我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部省有关部署要求,在党建引领、制度设计、能力提升、素质培优等方面下功夫,确保辅导员队伍“高质量、高水准,后继有人、源源不断”。

一、彰显党的领导优势。坚持把牢“定盘星”,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年定期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成立书记、校长任主任的学生发展委员会,研究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内的人才培养重大问题。坚持拧成“一股绳”,成立学生工作党委,统筹涉及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服务各相关部门党的工作,推进党建、思政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坚持种好“责任田”,整合优势资源,将高校思政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与辅导员工作研究会秘书处办公室、《高校辅导员》杂志编辑部合署,学工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构建发展长效机制。全面谋划、系统制定“1+N”制度体系,持续优化“选、育、培、用、管”全链条管理,确保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拓展选聘来源宽度,通过持续稳定补充专职,选留保资,选派机关青年干部转任和选拔青年教师兼任等方式,严守1:200足额配齐,不断优化结构,专职辅导员转出队伍须由校党委书记签批。加强队伍交流深度,有计划地组织校内轮岗,落实管理干部职务晋升中的辅导员经历要求,持续选拔优秀辅导员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拓宽工作视野,培养全面技能。明晰岗位职责维度,细化工作职责,分层分类分阶明确初中高级辅导员的工作权责,实现差异化发展。夯实发展保障力度,严格落实“双重身份、双线晋升”和“专技职务评聘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不断扩大高级职称比例,按照30%的比例增设教授三级岗,进一步打破辅导员晋升发展“天花板”;创新建立三个层次、十二个级别的辅导员职业等级制度。强化考核发挥效度,坚持服务对象评价为主,全面考察德能勤廉和育人成效,将一校三地辅导员作为一个条线单独考核评价,“奖罚升降去留”先看考核结果。

三、实施能力提升项目。实施辅导员成长工程。夯实育人政治根基,紧扣学生思想状况和身心特点,聚焦国内外形势和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问题,分阶段设置学习议题,增强政治理论素养。拓宽工作视野格局,构建国内挂职交流体系,启动境外高校学习研修,提升国际化素养,培养系统思维和整体谋划能力。完善培训研究体系,以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骨干培训等集中培训,配以工作论坛、素质能力、工作沙龙、读书班等会议代训;开展思政专项研究,建立年级组,建设辅导员主题工作室,鼓励学历学位提升,多形式丰富宽口径知识和技能储备。建好用好赋能平台,教育部将“加强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精准赋能平台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要点,我校举全校之力推进,去年9月投入使用。上载千余条学习资源和典型案例,通过互助问答等交流模块,实时连线全国优秀同仁,解决工作难题,赋能辅导员学习成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规划,为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积极推进科教融合改革攻坚,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自主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逐步探索出了科教产全链条创新和育人模式,有效促进了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融合发展。

一、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全谱系应用基础研究体系。建设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省重点实验室等基础研究平台。实施“科教产融合创新试点工程”,设立“培新、培优、培英”基础研究培育基金项目,2022年共立项193项,总经费4360万元,全面推广“包干制”,释放创新活力,提升校(院)应用基础研究能力。2022年获批国家基金69项目,主持重点项目1项,立项数量升至省属高校第5位。

二、以需求为引领,形成高效的关键技术研发体系。面向经济主战场,建设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源与环境光纤智能检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助推绿色低碳、海洋强省、数字强省建设。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深度参与崂山国家实验室建设,开展海洋传感器研发,积极参与鹏城国家实验室建设,开展算力网络研发建设。组建紧密型高水平研发团队,瞄准产业需求,校(院)内通过“揭榜制”组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课题27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66项,国家发展改革委“智慧海洋”重大项目1项,获国家科技奖励4项、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省级科技奖励70余项。年度科研经费从5.9亿元增长到12.4亿元。

三、以应用为目标,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经省政府批准,整合划转省科学院所属30余家企业组建省管一级国企——山东科创集团,由校(院)代管。依托山东科创集团,构建了“研发+中试+产业化”一体成果转化机制,形成“科技+金融(资本)+产业”成果转化模式,建设了全链条创新服务平台。每年遴选一批应用前景大的技术成果,集中进行孵化、熟化、产业化。牵头十余家知名高校院所、省属企业发起成立“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构建服务于全省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战略科创企业集群培育的生态系统,扎实探索山东特色成果转化路径和模式。科教融合以来,校(院)科技成果转化经费累计突破20亿元,孵化企业50余家。独创的“校(院)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合作模式在全省推广,与21个地方政府共同设立基金,累计立项支持项目168个,资助金额6055万元,地方政府资助金额8040万元,撬动企业累计投入研发经费3.75亿余元。

四、以育人为初心,构建科教产深度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新工科”教育理念,充分发挥科教融合优势,以“学部制”改革为基础,实现“学院—研究所”深度融合,鼓励科研人员不断走上讲台,实施本科生双导师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部分专业采取“2+2”、“3+1”等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目前,科已有458名科研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500余名科研人员参与本科教学。坚持开放性办学,充分利用学校与产业界结合紧密的优势,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育人,鼓励产业教授进课堂,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学生在企业中真题真做,建立“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开放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坚持协同推进,整合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鼓励师生将各类竞赛与双创项目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实验室开放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内容,推动优质项目孵化落地,打造教学、培训、竞赛、实践、研究“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新模式。近年来,我校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成绩保持全省高校前列,其中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98项。

下一步,校(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加快凝练办学特色,推进人才培养服务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学科专业结构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以高质量的科研创新创造成果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高等设计艺术院校,建校50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创新型应用设计艺术人才”。

近年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深入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一流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目前全部32个本科招生专业中,13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学校一流专业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一体两翼”学科专业布局

(一)强化专业建设顶层设计。强化学科专业建设的系统性、深度协调性,促进设计学与美术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以及工学、管理学、文学等门类下的相关学科协调、互动发展,形成“以设计学为主导、美术学为基础、艺术学理论及相关学科为支撑、工艺美术为特色”的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群,打造以设计学为主导的和谐发展的学科生态,扎实推进设计学高峰学科建设。

(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我校办学定位,增强学校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下培养高水平应用型设计艺术人才的能力。学校本科专业由2003年的14个增加到目前的34个,形成并不断优化“以艺术学科为主体,文学、工学相关专业为两翼”的学科专业布局。2022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学校有6个A+专业上榜,A+专业数量位列全国艺术类院校第六。

(三)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近年来,学校结合国家学科专业目录调整、设计成为交叉学科以及“四新”建设要求,以学科融合为导向,升级传统专业,组建优势明显的新型专业,新增了智能交互设计、家具设计与工程、新媒体艺术、陶瓷艺术设计等专业。限招、淘汰弱势专业,逐步形成符合本校特点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二、打造“两创+双造”专业特色

(一)坚定“为人民而设计”办学方向。教育教学,立德树人是根本。学校坚持“为人民而设计”“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一流专业建设模式,丰富学科专业内涵,持续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的创新型应用设计艺术人才。

(二)担当“两创”文化使命。学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简称“两创”),推进“中华造物艺术体系”“中华造型艺术体系”融入课程(简称“双造”),打造一批具有我校的特色的示范课程,将“两创”+“双造”教育理念写入教学大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从思想根源上建立基本的文化自信。

(三)发挥“思政+专业”课堂主渠道作用。学校积极打造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双向互动的实践路径,努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相互协同、良性互动的高等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新机制。从“为人民而设计”到“生命重于泰山”主题创作,再到“大美颂赞,百年辉煌”主题创作,擦亮学校思政教育的特色品牌。

三、完善“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专业设置精准对接产业。学校锚定山东“八大发展战略”以及“十强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特色优势,积极打造服务“展览展示”“公共艺术与时尚产业”“数字产业”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推进设计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二)专业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成立乡村文化研究院,启动齐鲁乡村文化振兴研究重大课题研究,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服务黄河国家战略,开展黄河流域民俗文化调研,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加快推进“山东手造”工程,成功举办“山东手造,青春力量”设计艺术博览会、首届“振兴传统工艺·鲁班杯”大赛。

(三)积极推动产教融合。立足专业特色,积极采用“项目教学”、“假期课堂”、“工作室与作坊式教学”、“定制课堂”等实践教学模式,把企业、政府委派项目及产业技术最新成果及行业发展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探索“嵌入式”“订单式”“校地校企”合作式等多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实现成果效益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四、强化“专业、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

(一)全面深化教学改革。聚焦专业、课程、教材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基础要素,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不断动态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创新型应用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质量。

(二)重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四梁八柱”式“冰块人才培养框架”,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积极探索适应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的教学新范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资源深度融合,按照“试点先行、积极稳妥”原则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三)积极建设一流课程教材资源。学校鼓励支持高水平教师联合开发专业优质教育资源,组织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教材,促进一流专业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共建设在线课程60余门,获批2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实现了我校国家级金课的突破。《民艺学概论》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4套教材被评为“2020年山东省高等教育一流教材”。

今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加快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多年来,齐鲁理工学院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党建工作和各项事业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校党委荣获“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培育单位,一个党支部获批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党组织入选山东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标杆院系培育单位。连续三年在全省本科高校分类考核中位列同类高校前三,在2022年校友会大学排行榜中位居同类高校全国第四、理工类第一。

一、强化政治功能,引领高质量发展方向

(一)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将“第一议题”制度全面落实到董事会、党委会、校委会及各级各类会议,引领全校教职工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党委书记带头、党委委员积极参与深入宣讲二十大精神,成立由省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高潮。

(二)强化监督保障。将党建工作纳入学校章程;落实党委书记进入董事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等制度,7名党委委员4人在董事会任职、5人在校委会任职;健全联席会议、议事规程等制度,各级党组织有效参与“三重一大”等决策事项,确保政治把关前置。

(三)强化凝心聚力。落实党政领导联系院部、班级等制度,定期召开会商会、座谈会,持久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积极为师生解难纾困,将师生的精气神凝聚到学校的事业发展上来。

二、坚持德育为先,抓牢高质量发展根本

(一)完善德育体系。以党建为牵引,全面落实“三全育人”“十全育人”“全环境育人”,构建完善“六六六”德育和思政体系;加强德育与思政队伍建设,思政教师、辅导员生师比分别达到339:1、189:1,落实党建、思政工作经费和各类人员津贴。中宣部《党建》杂志刊发我校立德树人经验材料。

(二)强化德育实践。以群团活动为载体,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服务等社会实践,开展疫情防控、助困扶贫等志愿服务。连续4年被评为“山东省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1个团队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志愿服务队”。

(三)厚植德育文化。一是传承传统文化。确立“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育人理念,实施“九个一”齐鲁文化育人工程;推进以齐鲁文化为底蕴的“双养”工程,即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教师的养德修为活动,大力培养以“仁”为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获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

二是赓续红色文化。深入开展“六红”活动,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涵养师生红心向党的深挚情怀;“国旗护卫队”十七年如一日坚持每天升国旗,让国旗飘扬在每位师生心中;每年举办万人红歌大合唱,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引导师生阅读红色经典,将红色的种子播撒师生心田;依托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寻访红址,接受红色洗礼;常年布设红色主题展,浓厚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三是弘扬时代文化。与三涧溪村等乡村、企业、社区开展文化共建,使师生在共建活动深刻体验和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

三、推进深度融合,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深化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实现党组织二级教学单位、基层教学组织全覆盖;健全党建与教育教学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机制;推进“双培养”工程,让党员成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主体和骨干力量。获批的3个国家级、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24门省级一流课程,主要负责人党员占比94%。

(二)深化党建与内部治理融合。组织党员干部在推动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化、制度化、信息化等“五化”建设中勇创新、做表率,全面提升学校内部治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水平。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工作简报》刊文推广我校内部治理经验。

(三)深化党建与科研工作融合。将党小组建在学科和科技创新团队上,充分发挥党小组的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学校获批的6个省级工程中心和特色实验室、5个青年创新团队中,党员在团队骨干成员中占比86%。

下一步学校将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前进方向,奋力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主动对接山东先进制造业强省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深耕制造业领域,以“双高计划”建设为载体,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协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智能制造办学特色愈发彰显,服务产业转型成效更加显著。

一、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一)对接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持续提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基于区域产业链发展,建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纺织服装等11个专业群。近三年,新增智能制造类专业9个,建成1个国家级、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形成雁阵式专业布局,制造类专业占65.5%,覆盖我省制造业31个大类、27个行业。

(二)牵头成立山东省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平台。集团凝聚150家成员单位,共育产教融合企业20余家,实施现代学徒制专业21个,建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62个科研平台,形成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入选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

(三)建成山东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打造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聚焦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政行企校共建集实践教学、真实生产、技术创新与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实训基地。基地包含14个实训中心、58个实训室,建有智能制造综合实训中心、纺织服装数字化车间、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实训平台等5条智能产线,面向智能控制技术等27个专业,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300余项,近三年承担教学任务100余万人时、培训企业职工12万人日。

二、深化科教融汇,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效衔接

(一)打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助力产业技术升级。携手豪迈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和名校,建设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高校新技术研发中心等25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引育产业教授、泰山学者、全国技术能手等高层次研发人员118人,柔性引进2个本科高校专家团队,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22个。近三年立项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特色项目等省部级项目47项,到位经费3000余万元,授权发明专利78项。

(二)实施科研反哺教学计划,促进科教融汇育人。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推进专业智慧化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发挥平台优势,将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及成果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融入到课程和教材。建设知识产权学院,强化“双创”教育,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双创实践,8500余名学生直接受益,如,就业于烟台万华的毕业生,30%就职于万华中央研究院,担任科研助理,参与研发POE国产工业化和国内首套尼龙12中试装置。学院获评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三、深化校企协同,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一)校企协同,构建新型教学资源供给体系。对接科技变革和产业转型要求,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岗课赛证融通,推动46个专业对接49个证书试点,合作开发新教材112部,共建精品在线课程1000余门,其中国家级7门、省级99门;主持建设国家级资源库2个、省级资源库3个。

(二)校企协同,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推动教师企业实践常态化,近年来引进三年以上企业经历教师84名,大力培育省级技术技能大师等行业领军人才,建成1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双师型”教师高达89%。

(三)校企协同,创新“职场化+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潍柴动力等头部企业共建14个产业学院,建设670个实训基地;将企业产线引入学校,实施“线上、线下,职场化”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场景浸润、教学做一体。近三年,50%以上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于头部企业,企业普遍反映学生动手能力强,上岗即上手,山科-歌尔人才培养模式等三项案例入选全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声明

本文来 源于山东教育发布。以 上图 文,贵在分享,版权 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文编辑:CHEN°

责任编辑:林美妮

投稿/新闻线索/爆料视频:sdetvnm@163.com

一经采用将获得线索奖励

齐鲁工业大学考研难吗(齐鲁工业大学为啥排名这么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