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考研(烟台大学考研分数线)



烟台大学考研,烟台大学考研分数线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9日讯“得知我们是国赛特等奖时,感觉像是在做梦!”近日,来自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作品《小店虽小,风景甚好—“双循环”战略背景下的小店经济“微循环”活力研究》斩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特等奖,创造了烟大学子参加“挑战杯”全国竞赛的历史最好成绩。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上全国大学生三大综合性赛事之一,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在本届“挑战杯”赛事中,共有来自全国264所高校的1500余件作品参加终审答辩,评审委员会就内地高校作品评出特等奖49件,山东高校只有3件作品获此殊荣,该项目队长、经济管理学院学生高帅看到成绩公布的那一刻激动地说,“我们书写了烟大‘挑战杯’的历史!”

为什么烟台大学能够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为什么烟大学子能够站在“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盛会”的最高领奖台上呢?开拓创新的学子、恪尽职守的教师以及开放包容的烟大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

造炬成阳,一路挑战、一路成长

“学长学姐在交流会时跟我们分享过,用‘老项目’参赛会更有经验,有成果、有积累;从零开始更具挑战性,可以组建新的团队,开拓新的课题。”获得国赛特等奖的团队成员、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赵菲说。在烟台大学,学生之间会经常开展科创交流会,分享参赛经验、碰撞思想火花,同学们主动参赛、探索科创乐趣,使得科创氛围日趋浓厚。而国赛特等奖作品《小店虽小,风景甚好——“双循环”战略背景下的小店经济“微循环”活力研究》就是在同学们“头脑风暴”时产生的想法。

疫情之下,国家提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同学们立即抓住了这个“热点”,一致通过了探索“小店经济”这个主题。在2020年7月份组队后,他们正式开启了“小店调研之旅”。500多个日夜、走访26座城市、调研325家小店、调研总人数达967人、有效问卷823份、3.2万字的访谈记录……直到2022年5月,历经了近2年的假期调研后,团队分析总结出了影响小店经济的因素和指标,构建起小店经济活力评价体系。至此,他们已经为第十七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做好了最充足的准备。

对于“小店”团队来说,取得成功的过程就是用一个个小的细节打败一个个问题的过程。无论是省赛还是国赛,一旦比赛进入倒计时,他们就会立刻进入“战时状态”。国赛决赛通知发布后,团队成员几乎以办公室为家,每一天都待在一起,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一摞又一摞地摆在他们面前,但凡是和项目内容沾点边的书一本都不放过。每次听指导老师和专家的意见时,他们都会用手机录音,然后大家一起反复听,一点一点地把问题解决。对待作品,他们更是精益求精:表格中文字的距离、字体及颜色、标点符号、图片的位置……精心打磨着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团队成员、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桑志高还提到他们有一个秘密武器——问题集,这里边有一百多个问题,都是老师、同学们甚至家长在听完他们的答辩后提出的疑问,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几乎都能做到从第一个问题到最后一个问题对答如流。

春风化雨,助力每一个“青春”勇闯“挑战区”

如果说学生的努力是“向上生长”,那么老师的指导就是“向下扎根”。对于本科生而言,才刚刚踏上科研的道路,学术理论体系尚未健全,知识储备相对不足,理解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需要指导老师的引导和培育。“你不试怎么知道能不能行,你不拼怎么知道能不能赢,试一试才知道能不能行,拼一拼才知道能不能赢。”当谈及“挑战杯”竞赛指导经验时,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二等奖作品的第一指导教师、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崔占峰老师如是说。

崔占峰常说,“做人不能斤斤计较,但做学问要咬文嚼字。”在备赛过程中,他要求团队成员不能做“蜻蜓点水”的表面功夫,必须要潜下心来,时刻保持问题意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崔老师把学术研究看作是十分严肃的事,“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准确”就是他的真实写照,而正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每一位学生。

而影响学生的除了他的一丝不苟,还有他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在临近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崔占峰被邀请去某单位当评委,参赛选手需要对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评委根据现场答辩情况打分,其实这种形式跟“挑战杯”答辩有一定的相似度,这其中就有一个节目让他记忆深刻。参赛人员采取了‘两人对话’形式,一问一答,非常自然地“演绎”了一年的工作概况,既有工作重点突出,又有工作细节描述,过程衔接也很流畅。“这场答辩会启发了我,我们的作品完全可以大胆突破,创新一种新的答辩手法。”回到学校,崔占峰立刻联系同学们修改答辩稿,推翻之前的答辩思路,打破传统的单人叙述模式,用“小剧场”的形式让答辩同学们将调研过程、研究成果与项目前景生动地“演”给评委。而结果证明,他的这次大胆尝试是正确的。

除了崔占峰老师在台前指导,还有许多老师在幕后保障。本次决赛答辩因疫情全部改为线上进行,而学校又正处于封控状态下,各种条件限制让校团委负责“挑战杯”工作的解囡老师捏了一把汗。比赛进入倒计时,同学们进入最后的冲锋,而自己却因疫情防控要求无法进入教学区。于是,校团委书记刘超连夜组织大家线上开会商讨、谋划方案,迅速成立线上技术保障团队和指导教师团队,线上线下协调联动,校内校外实时配合,提前预判落实每一处细节,全力保障同学们线上答辩顺利进行。在不到一周的备赛时间里,从设备入校到场地搭建,从集中调试到全真模拟,从流程确认到应急预案,大家挂图作战、分秒必争,确保了入围终审答辩的所有学生团队在专家评委屏前的完美表现。

从教学和科研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到科研活动融入学生成长,再到涵盖竞赛活动全周期的指导服务,烟大教师们不遗余力地助力每一个“青春”勇闯“挑战区”,让烟大学子在突破自我中焕发耀眼光芒。

厚积薄发,科创成果遍地开花

近年来,烟台大学在“互联网+”“挑战杯”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4余项,在2017-2021年第六轮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排行榜位列第128位,较2017年第一轮发布以来提高了127个名次;其中在2021年,全校共获国家级奖项210项,位列全国第100位,山东省属高校第7位……获奖团队屡创新高、排行位次不断提升、师生热情日渐高涨,这背后离不开学校强化大学生科创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统筹联动机制和支持保障机制。

分管学校学生工作的党委常委、副校长毕可志表示,“如今的烟台大学紧跟科创大潮的脚步,全力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科创环境,鼓励老师们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让同学们在科创氛围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以项目为推动,以平台为策动。学校构建起“互联网+”“挑战杯”两项综合赛事为龙头,N项专业赛事为中坚,N项 “大创”、实验室开放和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为基础的“2NN”科创育人体系,实现科创育人抓手品牌化。同时,校内创新创业资源不断整合,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园、60多个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一个一个“梦工厂”,为同学们的优质科创项目从“诞生”到“孵化”多形式“输血”,精心呵护每一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种子落地生根、发芽开花。

为了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不断引进并培育“双师型”“实践创新”人才,聘请了一些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校友授课并担任指导教师,并为老师们提供培训平台,学校创新创业优秀导师人才库逐渐壮大。

此外,针对学生培养,学校还创建了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学们可以跨学科、跨专业修读课程,还能享受校企共建课程。如果在学科竞赛、发明创造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可以获得相应学分抵顶专业任选课和全校通选课。对于热衷于创新创业的同学,学校推行了弹性学制,设立专门的奖学金和奖励机制,种种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参与科创的积极性。

闪电新闻记者 葛一凡实习记者 宋俣昕报道

烟台大学考研(烟台大学考研分数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