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考研(中国美院考研招生简章)



中国美院考研,中国美院考研招生简章

12月30日,第十六届(2022)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萧山区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本届文博会以“文化的力量”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展览+论坛”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打造“国际的文博会、专业的文博会、思想的文博会”,助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促进经济稳进提质。

本次最设计中国美院馆以“设计再出发”为主题,呈现设计专业高能城市现场,以五大专业未来探索方向为单元,打造城市设计实践现场,将数字艺术与智能城市结合,从艺术科技创新到元宇宙城市的ai后人类,从虚拟时尚到未来多维交通出场景,从科幻到再到数字未来,形成“数智·城市”“视觉·多维”“创新·艺科”“织物·未来”“极速·生活”五大展区板块。

以“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个国家战略目标为导向,从工业设计领域切入,探索中国在工业4.0、新能源产业、智能制造等领域发展的可能性。由James Hope教授率领中国美术学院交通工具设计的师生共同参与,从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聚焦到中国市场的消费结构变化,继而展开对未来交通工具的畅想,从宏观的角度进行了持续的头脑风暴,并产出四台优秀模型作品以及若干个优秀项目,从能源材料以及造型方面探索未来顶级方程式范式。

ASDA

设计团队: 洪涵曦、柳永橙、王浩

指导老师: James Hope

2050E-formular

设计团队: 刘殿南

指导老师: James Hope

Gen-R

设计团队: 黄逸舟

指导老师: James Hop

Formula Zero-001

设计团队: 王云鹏

指导老师: James Hope

“数智·城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立足于“数智化”,围绕媒体与思想、数字媒体与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对“多维感知”和“媒介交互”领域进行探索实验。展区作品通过混合现实和多维感知事,在智媒时代,重构ai人类基因基因序列,重设未来城市蓝图。

诗人类II·赛尔(Ai机械姬交互装置)

设计团队: 于朕、吕川平、张文嘉

古窟通像(沉浸数字文旅)

设计团队:吕川平、马上晋、萧金哲、于朕

MAA元宇宙艺术学院(元宇宙/web3)

设计团队: 于朕、吕川平、王亭、丁琳、郑雨呈、马上晋、刘帝安、萧金哲

(算法艺术作品)

设计团队: 郑雨呈、冯天柏、丁琳、王亭、马上晋、萧金哲

幸福尺度

设计团队:陈茗瑾

指导老师:陈正达 王弋

数字,标准,及格与否,增减多少,我们在用数值化的尺度测量宏观层面的幸福度。

物的尺度是手段和工具,人的尺度是目的和意义。幸福是可测的,而幸福是物与人的尺度的统一。对于个体而言,幸福的尺度是能力所能达到的长度,是欲望的多寡和精神境界的高低,等等。这并不是在一把尺子上刻上各种数值指标就能准确衡量的。

幸福尺度项目以各种数值尺度中蕴含的幸福温情为主题,提取个人、社会、国家中种种代表着幸福的尺度概念。借由不同的数字,展现各个围绕幸福的社会事件,表达幸福是一个可测的过程,进而探讨尺度与社会生活、国家、家庭、个人的紧密联系。以幸福尺度所带来的价值正负面,提出人们过于追求幸福的量尺度,而忽略质的尺度。该项目将强调幸福“度”的提高方式,反思数值化的尺度是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探讨我该以何种方法去组织呈现对个体的幸福的关怀,探索我们的社会发展究竟该用何种尺度衡量。

百味一杯——幸福是一首可以触摸的诗

设计团队:崔悦、王宇涵

指导老师:陈正达 王弋

作品以“触觉”作为感受幸福的一种维度,用触摸同生活建立连接,用触感收集幸福的日常。我们以接龙写诗的方式收集世间的幸福,每一句诗都是一个陌生人对于幸福可以触摸的记忆。幸福是一首可以触摸的诗,我们以日常饮水这一动作作为视觉与触感的中介,当我们握杯饮水的那一刻,幸福已悄然在你我间连结,成为内在生命的一部分。

日常的重组

设计团队:江佳颖

指导老师:陈正达 王弋

“日常的重组”以观者对每一事物形与义的认知经验为切入点,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进行拆解与重组,并通过物品要素相互重组后的违和感引发观者的无限联想,引导观者重新审视生活。日常被重新发明后,每一件物品背后所蕴含的幸福观也随之改变。

幸福驱动力、共创好生活

设计团队:陈岚圆

指导老师:陈正达 王弋

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是决定生命形态和生命质量的内在因素。构成品牌的各方面元素就像人类的基因密码。品牌的生命、发展取决于品牌的基因。而“幸福感”解构了品牌基因的“景观”,让品牌趋近并回归真实的生活场景、消费场景;也让消费者找回自己,发现自己真实的需求。品牌基因是品牌最基本、最独特的识别体系,决定了品牌的最终形象(色彩、标语、器型等等)。也正是它驱动着品牌与我们每个人一起共创美好生活。

幸福之声

设计团队:张文谛

指导老师:陈正达 王弋

声音,是我们感知生活的基本维度——从春日清晨的鸟啼,到夏日黄昏的虫鸣;从机场车站被归家的旅者演奏的嘈杂,到连通彼此心意的铃声激起的涟漪;从深夜便利店的迎客铃,到回家一瞬间的钥匙落地……这些具象化的碎片化的声音总结了我们生活的多个位面和维度,串联了那些让感受到幸福却又稍纵即逝的瞬间。声音在视觉设计层面的介入,实质上是在为人们抽象的幸福情感记忆中引入一种具象的感知途径,以声音为起点建立到代表幸福的“一瞬间”的设计映射,并最终导向观众认知中代表幸福的情感记忆。本展览重在展现如何真正寻找到那些能代表幸福的声音,以及如何通过对这些碎片化的日常生活场景还原再现,感受到人们对于幸福声音的共同指向,最终来搭建试听层面的声音和幸福之间的感知桥梁。

十五奎巷十五事

设计团队:崔喻

指导老师:陈正达 王弋

城市究其本质是人的生活空间。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情感和记忆才是城与城之间真正的区分。今天,我们对城市中老旧街巷的更新,不应只是以市政管理效率为目的下的统一翻新。

十五奎巷是坐落于吴山东麓与中河环抱中的一条老街区。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巷子里的的院落,至今仍保留着杭州老底子的样子。借由这条杭州生活的露天博物馆,本项目将勾勒巷子中的十五件故事,来描述现代城市中,真正饱含人情温度,幸福气息的人事物场境。探讨我们如何通过设计,让城市带着过去人的美好故事和记忆完成更新,为后人带来有幸福,有温度的新生活空间。

幸福映像

设计团队:唐昊迪

指导老师:陈正达 王弋

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人生与电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

尽管我们能清晰的意识到,生活并不像电影一样,有着导演编剧的精心安排,但人们也愿意畅想自己的生活能像电影中主人公的美好结局一样。电影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的憧憬,成为了观众心中幸福的投影。

幸福映像以电影镜头中的幸福为主题,展现电影中不同时空、不同身份、不同文化下,人们寄寓于影像中的幸福定格。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与大众天然有着强烈的联系,电影作品中呈现出的幸福如同涓流一样浸入了大众的心中,影响着大众对幸福的认知。成为了大众思考幸福时的“参照系”和“标准答案”。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人生也许不会像电影剧情一样顺利发展下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到希望和力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独家电影,胶卷一定会旋转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定格。

城市森林

设计团队:严宇莹、徐丁可

指导老师:王弋

主题展现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城市中的生物的生活态,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共生的多彩温暖的氛围。每一种生物就像每一个人在城市里能够自得其乐,有自己的休憩之所,有自己美好的生活。

来自家的包裹

设计团队:陈玥含、徐淡然

指导老师:王弋

亲情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得到的第一份礼物,我们往往有很多想对亲人们表达的感情,但往往难以诉说,所以我们将这种行为融入快递,将交换快递的行为转换成一种情感的表达,试图表达我们羞于表达的感情。

文具商店

设计团队:舒文清

指导老师:王弋

文具店代表的学生时期正向进取的学习精神,面向现在工作人群流行的“内耗”等情绪问题,通过文具帮助年轻人找到更加积极的工作心态。

文具店代表的是学生时期正向进取的学习精神。此项目面向现在工作人群流行的“内耗”等情绪问题,并结合工作生活元素,贩卖“朋友圈”、“control+z”、“人生尺度”等商品,打造一个有趣、充满正能量、富有新一代年轻面貌的文具商店。通过文具帮助年轻人找到更加积极的工作心态。

去发疯 GO CRAZY

设计团队:邹悠娴

指导老师:王弋

在日益内卷的社会生活中的年轻人,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情绪的不断积压,与其超出情绪心理承受阈值,而导致的爆发、崩溃、疯狂,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及时地发泄。发疯,比喻做事反常,而正是在这种暂时脱离日常既定轨道的反常,带给年轻人情绪上的宣泄、解放、舒缓,而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回到生活中去。所以,去发疯吧!

60级解锁

设计团队:江悦航、苏越、Max

指导老师:王弋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生育率的降低,我们对老龄化加速的现状无从回避,而老年生活的丰富性与老年生活的幸福指数紧密关联。本项目聚焦老年生活的娱乐方面,畅想受当今时代数字技术红利影响下的未来老年人的娱乐方式,依托电玩城为载体,构建老年电玩城,将老年人的锻炼、学习、社交等方面与电玩城相结合,寓教于乐,尝试使用现代技术为给老年人的生活中注入更多活力,让老年人保持良好情绪,而不是与世界渐行渐远的孤岛。

Family Live

设计团队:郑妍、付娆、杨婉意

指导老师:王弋

以直播间为载体,结合新时代的线上沟通技术,打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为出门在外的年轻人提供与家人交流的空间。注重线上的远程协作与线下的沉浸式体验,实现大家庭之间的无边界沟通,找到城市之间流动的亲情。

早餐日报breafast daily

设计团队:郑梓怡

指导老师:王弋

早餐作为一天的开始,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却成为了最易忽视的一餐,同时现代年轻人多沉迷电子设备,而忽略了身边事。因此选取报纸这种传统纸媒作为文字的载体,记录或温馨或有趣的大城小事。希望早餐给予人生理上能量的同时,早餐日报中的文字信息给予人力量,提供心理上的能量。

幸福现场Book Store

设计团队:张婉桢、董业驰

指导老师:王弋

幸福现场Book Store幸福是什么?什么让我们幸福?为什么生活中的苦难经常被人记住,而幸福的瞬间却时常无人察觉,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本项目以书店为载体,以读者与作者的视角通过多维度感知名人所说的幸福与描述自己的幸福,寻找隐匿在生活中的幸福。

线——岁月拼装

设计团队:贺嘉旺、戚之楠

指导老师:王弋

从前到现在,科技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革命,我们通过五个角度:消费,交流,出行,饮食,媒体。展示了从前和现在生活方式的差异,具体呈现方式为物品的陈列,寻找了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和做了对比效果的影像资料,让时代和人产生互融与碰撞。

夜来疯电台FM

设计团队:宣辰、苗可钰、刘则熙

指导老师:王弋

熬夜已经成为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常态,以往提起熬夜往往就是负面的消极的,而我们希望打破这种刻板认知,呈现熬夜正面积极的一面。通过“FM768夜来疯电台”,营造轻松快乐温馨的主题空间。我们模拟具有未来感的深夜电台的放送过程, 设置了“黑夜补给站”和“白夜梦交换所”两个电台节目。黑夜补给站可以分享年轻人们的熬夜伴侣,以及它所承载的故事与情绪音频。在白夜梦交换所中,年轻人们可以通过电台交换在熬夜时不由自主产生的美好愿景和奇思妙想,在原本独身的黑夜产生共鸣。

情绪补给

设计团队:宋嘉怡、李乐怡、孙千茹

指导老师:王弋

以餐厅的形式,从最常说的那句“化悲愤为食欲”,通过“食物”与情绪之间的联系,用“食物”作为媒介,来对人的情绪进行疗愈。在这个餐厅里,客人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套餐,来对应自己不同的情绪,或好或坏,或喜或悲,可以在这里庆祝,也可以在这里疗伤,任何情绪都欢迎来到这个餐厅,找到你专属套餐。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本科国际联合设计课程,是在第三学期开设的一门贯穿三年分三个年级的设计拓展课程。该课程有别于常规教学单元,欲冲破阶段式、渐进式、章节式传统课程布局,旨在开启一种以游戏本能(Spieltrieb)的教学模式,尝试将游戏中的“玩”Play、“局”One game、“场”A game 三个概念与教学手法和教学导向相对应,并作为对原有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映射。

教学模式定义为“Playshop”是对“Workshop”的一种演变与提升,中文译为“玩吧” (Come To Play)。而游戏本能教学模式则指向“审美”和“感受力”的启蒙,让“共同经历、共同涉险、共同游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情境,让课程在“游戏”中展开艺术与生活的自治,也是自我教育即自我解放。由此,形成新的感知机制,这种新感知机制凝结为一种新的精神气质,成为新的集体时空和共同世界的塑造方式。以往以一对多的单向性知识输出在今天艺术设计教育中暴露出的危机,使得我们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教与学的互相质疑、共同反思、彼此协同的模式将对未来设计教育带来突破性改变。

在2019年至2021年的前三季PLAYSHOP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与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65名国际导师和1288名学生共同协作,经历了从“YOUNG to young/Illushion 幻觉”到“PLAYSHOP/小学期”的逻辑循环。2022年,创新设计学院继续分别以“幻觉 Illusion”“猜想 Conjecture”“宣言 Manifesto”作为一、二、三年级的主题,依托“游戏”的定义,细辩三者与“游戏”之间的联结关系。以“集体创作”为课程方法,与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16所国际院校的42名国际导师、来自12所国内院校的62名在地导师、49名研究生助教,与1201名创新设计学院的本科生在6月13日至7月13日为期一个月时间里,共同思考、共同经历、共同游戏。课程期间,成功举办2场教学研讨会;组织8场线上-线下面向全院公开的国内外嘉宾讲座;平台数据库建设暨线上展览平台收录师生作品300余件;组织课程成果国内外展览2场。

*此模式启发于席勒在《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第十五封信的结尾处提出了一个许诺:“只有当人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他指出游戏中蕴含一种特殊的感性经验,既许诺着新的艺术世界,也为个体和共同体许诺着一种新的生活,它就是审美。审美游戏,是对动物性游戏的提升, 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游戏。席勒的审美游戏说进一步跃升为强调人类精神自由、自我去蔽和自我解放,亦支撑起审美启蒙和更为非凡的生活创造的整个大厦。

国际联合设计课程历年设计周边

部分课程案例文献集

作品海报图集

作品展览现场

部分作品展示

开创全新的创作技法、创作材料及设计观念,塑造不同于诞生在以往任何时代的作品,是当代“创新”设计师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英国设计师弗兰克林·泰尔[Franklin Till]认为“未来的纺织品技术应该能实现生物科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面料及日常服饰的结合。”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生活模式的预设正使设计的形式更加多样,任何形式的元素都可能成为设计的组成因素。对不可预知的未来进行探索不仅是科学家的职责,同时也成为了设计师们探究的课题。设计是一场“创新人与时间的相遇”,在本展区,年轻设计师们愈发清楚地看到了精确与混乱的交织、艺术与科学、人工与有机的碰撞之美,未来的设计必将在与时间交缠的过程中与无数的时间产物碰撞呈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桃源记

设计团队: 吕川平、兰雨文、赵若同

指导老师: 黄思文、李新园

Migration迁移

设计团队: 孙亦恬

指导老师: 李艾虹

临安梦华

设计团队: 张梦杰、傅玉凤

指导老师: 黄思文、李新园

循环时间观

设计团队: 朱嘉涛

指导老师: 凌雅丽

雨林里面有什么?

设计团队: 张梦杰、傅玉凤

指导老师: 黄思文、李新园

总策划

高世名 韩绪

策展

陈正达 于朕 王弋

策展组

James Hope 陶音 冯宇纯 沈远 章俊杰 李新园 武奕陈

空间设计

袁艺湲

视觉设计

曾德乾 邹悠娴 贺嘉旺

策展助理

袁艺湲 丁琳 吕川平 冯天柏 马上晋 李锐冲 周馨雨 骆晔晨

孔梦澈 金奕舟 陈姝璇 张泽杰 赵一泽 刘殿南 王浩 卢任

邹悠娴 贺嘉旺 曾德乾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

承办

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科艺融合研究中心

协办

浙江茶荟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市恒尚广告有限公司

杭州福麦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来 源|设计艺术学院 创新设计学院

编 辑|倪义臣

责 编|庞 洋

审 核|徐 元 于 朕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中国美院考研(中国美院考研招生简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