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格式(历史研究格式规范)



历史研究格式,历史研究格式规范

李巍先生收藏的明代金铜佛像

屈全绳在文学著述的同时,下大力投入敦煌学、巫文化、大足石刻以及元明清金铜佛像这些高冷学术门类的研究。《月满昆仑》一书共收入 67 篇文章,其中有 12 篇论及金铜佛像、汉藏交融、国家认同与石窟文化。

2. 揭示文化交融与国家认同的内在联系。西藏自元朝正式纳入中央版图后,藏文化与汉文化的联系日趋紧密,文化交融直接促成了国家对藏民族的接纳和藏民族对统一的国家的认同。屈全绳认为,在这个历史进程中,金铜佛像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他说,金铜佛像不仅是汉藏文化交融的载体,而且融汇了汉藏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亲情血脉,承载了汉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桥梁使命。他以翔实的史料和金铜佛像实物为依据,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金铜佛像所内涵的汉藏文化的互尊互补性,论述了两种文化在深层次的历史进程中和跨地域的现实表征中的共通性,揭示了文化交融与国家认同的内在联系。一是两种文化认同一个国家。二是两种文化认同一个佛祖。三是两种文化认同一个渊源。四是两种文化认同一个宗旨。屈全绳认为,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前置条件。他归纳总结的四个方面,揭示了汉藏文化交融与国家认同的内在联系,为汉藏交融理论研究探索了一条新路。

3. 缕析历史脉络,开拓金铜佛教造像艺术的研究领域。首先,把金铜佛像的造像艺术放在佛教传播的历史大背景下深入考证。几年时间,屈全绳阅读了大量佛教历史资料,梳理出金铜佛像造像艺术的发展轨迹和风格变化路径。他在《永乐金铜佛像与汉藏文化交融》一文中写道:“佛教传入中国以来,虽几经兴废,仍在变革中发展。在影响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建筑甚至生活习俗的同时,佛教造像也逐步淡化梵像风貌,展现出本土造像的神韵,显示出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受纳与包容。” 其次,在深入研究犍陀罗和印度佛教造像风格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佛教造像艺术”的概念。他说:“藏传佛教造像、汉传佛教造像以及汉藏交融风格的佛教造像,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这一造像艺术是在“吸收犍陀罗和印度佛教造像风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具一格的中国佛教造像,是佛教演变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文化遗存,更是汉藏历史交融的艺术结晶。”第三,概括出永乐金铜佛像美美与共、汉藏交融的艺术特点。屈全绳说:“永乐时期的宫廷佛教造像,在继承元廷造像风格的基础上,从汉藏信众共同接纳的艺术形象着眼,把各美其美的汉藏造像元素有机融合,铸成了美美与共、汉藏交融的永乐金铜佛像。”永乐金铜佛像艺术特点的提炼总结,完全符合这一时期金铜佛像造型神韵精美曼妙、仪态华丽端庄的风格,也为后人研究金铜佛像提供了理论支撑。

4. 为宣传推广汉藏交融文化做出了贡献。屈全绳长期担任部队宣传文化部门领导,他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帮助李巍先生将国宝从藏室带入社会、带入学术,使其走向国家级艺术殿堂,为这批文物重见天日、发挥应有的作用铺平了道路。首先,协调专家对文物进行科学鉴定、开展学术研究。在屈全绳先生的协调下,直接或间接参与文物鉴定和学术研究的专家达十多位,他们都为这批金铜佛像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其次,提出“让藏品变为展品,让文物传承文化”的主张。李巍先生接受屈全绳这一建议,先后向中国国家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和普陀山佛教协会捐赠金铜佛像和法器756 尊(件)。这些文物先后在国家博物馆、浙江省美术馆、吉林省博物院和普陀山展出,受到僧俗群众热烈欢迎。第三,在研究金铜佛像的同时,支持李巍先生把唐卡纳入研究范围,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新的佐证。受李巍先生的邀请,屈全绳为之作序,著名藏学家、藏传佛教研究专家沈卫荣教授编撰的这部恢宏巨著即将面世。

(未完待续)

历史研究格式(历史研究格式规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