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研究生院(上海交大研究生院官网)



上海交大研究生院,上海交大研究生院官网

·冯艾弥·

1940年乌凤仙结婚,伴娘是金葆惠

民国时期,上海交通大学(下文简称“交大”)1937届毕业生共150人,女生仅七人。其中科学学院化学系两位女生乌凤仙和金葆惠。这对姐妹花,从青丝红颜到白发苍苍,她们始终是一生的好友。

相逢交大

1915年,乌凤仙出生于宁波定海乌隘村一个书香门第。在她不足4岁时,父亲染上肺结核后撒手人寰。乌凤仙的母亲靠着几亩地和一个酱园小作坊,独立支撑门户。好在乌凤仙用功读书,高中毕业后,报考了北平清华大学和交大,最后两所学校都录取了她。乌凤仙选择了交大科学学院化学系。

1916年,金葆惠出生于江苏宝山县(今上海宝山区),家中排行第二。金葆惠的父亲早年留学德国,回国后供职于国民政府铁道部,可惜在履职任上时不幸英年早逝,当时金葆惠还在读中学。因为当时上海交大归国民政府交通部主管,金葆惠高中毕业即被保送进上海交大,进入化学系就读。

就这样,1933年秋,乌凤仙与金葆惠在交大相遇了。

每学期结束,做化学实验时损坏的玻璃仪器等都要当事人赔偿。有一个学期,金葆惠收到的赔款单比别人多得多。后来同学聚会时,金葆惠还经常被同学们取笑。金葆惠也笑着自嘲:“有一个学期,我为了收集相关化学数据,做了不少实验,学期末竟然收到了20多张仪器赔偿单,称得上是全校的‘赔偿女王’。”虽然仪器有所损坏,但是金葆惠的成绩却逐年进步。

1937年7月,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乌凤仙因学业优异,获得学校颁发的劳司劳伦斯奖、上海最优秀学生奖、念珠奖。毕业典礼过后,金葆惠打算与胞姐一同赴德深造。当年交大毕业后能自费出国留学的女生仅金葆惠一人。

乌凤仙也很想出国留学,但家中正等她毕业后找一份工作赡养家庭,因此她只能默默祝福金葆惠。化学系主任徐名材老师很关心乌凤仙,为她指点方向:“下半年资源委员会将与我校合办人造石油研究所,你是否愿意来工作?”这让乌凤仙喜出望外,欣然同意。不料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原先上海交大建立人造石油研究所的设想自然成为泡影。

此时,金葆惠已经按原定计划到达德国慕尼黑,经过短时间德语进修后,便于1938年顺利考进慕尼黑斯德大学,成为斯德大学油脂化学教授霍夫曼的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专攻油脂化学及油脂分析。

金葆惠专心攻读三年,于1940年秋天获得德国化学博士学位。

重逢与离别

金葆惠与乌凤仙在交大校园

1939年处于丧母之痛的乌凤仙进入上海光明药厂担任化学师,参与黄鸣龙先生指导下国内第一个人工合成激素的制造项目。过了一年,乌凤仙在交大的学长桂雍告诉她,交大化学系有一个助教位子空缺,可代为联系去任教,乌凤仙便辞去了药厂工作。

此时金葆惠已获得化学博士头衔,与她同去德国留学的胞姐与一位德国人恋爱,后来与其结婚并留在德国。金葆惠想着报效祖国与母校,便只身一人回沪,到上海交大任讲师。这一对同窗好友,分别三年后再次在交大重逢了。

上海灯泡厂试制中国第一根钨丝成功。前排下蹲者为乌凤仙

但令金葆惠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所长在当时国内并不受重视:“我在德国学习的油脂化学专业,在战乱时期的国内根本无用武之地,听课的学生不多,而且我比较内向,教学效果不佳。”无奈之下,金葆惠离开了母校。

一年后,金葆惠转到大丰药厂任化学师,而乌凤仙仍然留在交大任教:

当时交大在法租界借了震旦大学实验室、地下室和中华学艺社等为校舍。化学系上课是由沈树辉教授把自己办的文化油墨厂空地腾出来用作教室。我是助教,协助讲师为学生授课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一年后我与冯固在沪结婚,我们请同学周乾昌和金葆惠分别作为男女傧相。从此他俩亦成为冯的好友。

1941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上海除法租界外全部沦陷。此时乌凤仙已有身孕,行动不便,只得滞留上海。金葆惠仍是单身,她的母亲和家人都在上海法租界,但她不愿留在上海,决定一人奔赴大后方:

当时有不少国内企业迁移至后方,于是我想到重庆去工作。因是战争年代,大批民众逃往内地,路塞车堵,拥挤不堪。我单身一人,物资钱财准备不足,在途中旅费告罄,此时我人在江西,无法继续前行。不得已求助父亲的人脉关系,受聘于军医署制药研究所,实际是空挂名额,并没有正式去工作过。好在可以领一些干薪充作旅费,半年后才抵达重庆,进入中国火柴原料厂担任化学工程师。

一直到抗战胜利后,金葆惠才回到上海,在上海铁路局物料试验所工作并担任所长。

齐心制钨丝

上海解放后次年,除金葆惠执意留守上海外,金家都去了香港。此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 汽油匮乏,铁路上和机车用的润滑油也不得不中断供给,严重影响交通正常运行。金葆惠当时在上海铁路局物料研究所工作,带领全所科技人员用国产原料研制成润滑油,又用蓖麻油制出汽油代用品,这些科研成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维持铁路畅通起到一定作用。金葆惠经人介绍,遇到已有一子的郑冠雄,两人都曾留学德国,因此一见如故。1951年底,两人喜结连理,此时郑冠雄40岁,金葆惠36岁。

乌凤仙已生育四个孩子,但她不甘心做家庭主妇。后来乌凤仙回忆这段经历:

交大化学系主任徐老师,介绍我去上海灯泡厂。上海灯泡厂前身是20世纪10年代美商设于上海的奇异安迪生电器公司,新中国成立后撤离上海,由华东工业部接管。因为部里有试制白炽灯泡钨丝的任务下达工厂,该厂急需化学工程师,于是我就进了上海灯泡厂。

不久,上海灯泡厂建立技术中心试验室,乌凤仙负责化学技术工艺的科研试制。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美国对中国实施禁运,因此生产钨丝的原材料必须自己解决。乌凤仙回忆道:

我所在的上海灯泡厂缺少精密分析仪器,于是我求助金葆惠所在的铁路局物料试验所协作。物料试验所有一台高档测试仪,从来没有作过有关钨的分析,一般情况下不会接受这一要求。但作为所长的金葆惠十分支持,她让物料试验所的分析人员与我共同研究分析方法,分析出我试制的样品达标,使得我们的试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1953年,上海灯泡厂试制成功的钨丝投产,可用于所有白炽灯,在上海滩大放光彩。

1954年上海铁路局撤销了物料试验所,人员被并入上海工业试验所。一所之长的金葆惠被降职为分析室工程师,但她依旧认真工作,解决了上海第一制药厂“消治龙”原料及中间品的分析方法,对提高该产品质量和产量起到重要作用。她还想方设法提高了上海制皂厂生产的香皂和洗衣皂质量。

金葆惠主持《中国香料检验方法基础标准》的起草工作,获得1958年轻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紧接着又负责《亚硫酸纸浆液制造香兰素》课题中的分析工作。1964年,金葆惠当选上海市第五届人大代表。

与此同时,乌凤仙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她的业绩不菲,试制成功钨铜银合金接触片、钽铌合金丝带材、玻璃粉末绝缘子、汽车头灯等新产品,让该厂在行业里声誉鹊起。

1978年,乌凤仙的丈夫冯固被平反恢复原职,在高校担任导师并带领医学研究生;乌凤仙则于1980年被邀请参加全国性钨钼科技研讨会,1982年她被评为高级工程师。1986年她出任《钨丝工艺学》副主编兼任《钨钼科技》副总编辑。

而此时金葆惠身体状况日渐变差。1987年郑冠雄病逝后,她悲痛之余健康更差。1993年,金葆惠得到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特殊津贴。不久,上海香料研究所通知她,让她准备出席199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然而金葆惠在1994年7月1日溘然离世。乌凤仙2010年去世,享年95岁。她俩终于天上相聚。 (摘自《上海滩》2022年第5、6期)

上海交大研究生院(上海交大研究生院官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