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考研(财务管理考研考哪几门课程)



财务管理考研,财务管理考研考哪几门课程

文末有福利

我们经常会听说某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了。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资金链断裂至少包含了两个信息,一是企业把现有的资金消耗完了,二是企业没有能力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存量资金消耗完了,增量资金还没有到位,于是资金链断裂了。

投资人最怕自己投资的企业发生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基本就是“颗粒无收”了。那能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还是那句话,我们要相信大概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进行调查。

企业的花钱行为

先看一下拜腾汽车的例子。2020年6月的拜腾董事会上,拜腾汽车CEO戴雷表示,公司决定自2020年7月1日起在海外申请破产,并暂停中国业务运营。

公开消息称,拜腾自2017年以来共进行过4轮融资,总金额约84亿元,然而几年时间过去,拜腾不但花光了这些钱,还拖欠了近千名员工4个月的工资,另外还有高达4.7亿的外债未清。

这些钱都是怎么花的?有媒体报道称,拜腾的员工服装为量身定制,德国进口;名片用环保材料,一盒高达上千元;2018年,300余人规模的北美办公室,仅零食采购费用就花掉了7.0多万美元;高管出差是头等舱,五星级酒店。

看这些数据,再看拜腾最终的局面,一切似乎早已注定。中国有句古话,“勤俭持家”。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些行为也都会被记录在财务报表上。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担心企业不给我们发现问题的机会,就怕我们尽调时自己不用心。

查阅高管工资、报销单据,以及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的明细都能见微知著,这也是尽职调查过程中我们应当履行的程序。

如果一个还处于亏损阶段的企业,高管报销费用动不动就是几万,一定得仔细关注这些钱到底都是怎么花出去的。别看一次只是几万,企业还在亏损呢。钱,该花,但得花在刀刃上。

企业的现金管理行为

如果给你1亿元资金,你会怎么用?注意,这笔资金不是给你随意投资的,而是用于主业经营的,只不过资金并不是一下全部用完,闲置资金你会怎么用?

对大多数人而言,立刻想到的就是买理财产品,因为要兼具安全性和流动性;有的人可能就直接让它“躺”在活期账户里面,认为企业经营面临不确定性,也不确定下一笔资金什么时候要用,就这么“躺”着更灵活;也有的人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保证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的情况下获得比理财更高一些的收益。

不管企业采取哪一种方式,都有它的合理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企业的不同行为来分析判断它的现金管理能力。显然采取第三种方式的企业在这个问题上花了更多的心思,不是简单地处理闲置资金。

除了闲置资金管理外,企业资金的预算与实际情况的偏差度也是尽职调查人员需要关注的。钱,要花在刀刃上,也要花得有计划。

每次融资时,企业都会对针对资金的运用做一个规划,那么实际情况与计划又有多少相吻合呢?即使没有融资,企业每年初或上一年末也需要对资金做一个详细的预算,这些执行结果与预算的偏差度也是尽职调查的突破口。

企业投资能力分析

投资是很好的花钱幌子,投资不得不花钱。花,没有问题,但效益呢?我们先从上市企业的角度来看一看投资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会募集一笔资金,上市后的再融资会募集更大一笔资金,募集来的资金怎么用?是真的产生了效益,还是会被“乾坤大挪移”,这里面着实值得深究。怎么分析呢?有两个很关键的量。

一是本次募集的资金替代原来的投入。翻阅上市企业的公告,会发现很多企业在募集资金后都喜欢用募集资金替代原来的投入,而这些投入是否真的都属于募投项目的范畴呢?

二是累计投入产生的经济效益。拿了钱总归还是会做一些事情的,那产生了什么绩效呢?也许半年没结果,一年或者两年总该有结果了吧。

举两个例子。

例1,某上市公司2016年的时候募了近20亿元,随后该公司一连串眼花缭乱的置换公告,包括投入资金的置换、项目实施地的变更等,一年过去了也没有产生任何实际效益。一度十分风光的公司,最后老板跑路了,当然募集的资金也没有了。

例2,华谊兄弟传媒集团(以下简称“华谊兄弟”),上市时募集了12亿元,2年过后,钱花完了,效益却不如预期。根据瑞华核字【2014】第440400.7号《募集资金年度存放与实际使用情况的鉴证报告》显示,该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如图所示。

从数据中,我们看到公司自2009年上市,到2014年时5年过去了,近12亿的资金只产生了约1.7亿的收益。

上市企业作为一个公众企业,有着相对完善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机制。上市企业都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未上市的企业就更不必说了。

我们一定要审慎看待大额资本投入的企业,不是说不能投,而是要考虑现阶段投入的必要性及效益的实际达成情况。

企业的快速发展阶段是最需要资金的阶段,正常情况下企业都应该考虑如何提高资金的周转率,以谋求收益的最大化。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在如此“年轻”的阶段就反映出如此“老态龙钟”的面孔,对投资方来说,放弃未必不是一种选择。

企业的融资管理能力分析

最直观的指标是,企业历次融资融了多少钱,融的钱越多,说明市场对企业的未来越看好,但投资机构看好,并不代表企业未来一定就会好。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企业多渠道融资的能力,以及对融资成本的控制能力。有的企业能融到权益性资本,也能向银行贷到款,还能运用供应链的机会获得无偿占用的流动资金……

能够全方位地从各个渠道获得经营发展的资金,这本身就说明了企业被多方认可,而不局限于投资机构。投资机构本身是风险投资,风险偏好度高,但其他渠道,如银行,其风险偏好度是很低的。

融资成本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除了正常的成本外,还要关注企业是否还存在其他一些不易明说的成本。有的企业向机构融资会找专门的财务顾问(Financial Advisor,FA),一般会按照募资金额给予财务顾问1%~3%的返点,这属于正常成本。

有的企业明面上没有这类成本,但实际上也是给了的,这就要看实际控制人是否在成功融资后会与企业有一些异常的往来款,或者是管理费用里面出现一些异常的咨询费、服务费等。

有的企业向银行融资,通过运用各种政策最终计算下来的贷款利率甚至比基准利率还低,而有的企业不仅贷款利率高,还需要支付高额的第三方顾问、担保费。

我曾经遇见过一家企业账面固定资产近4亿元,年营业额近2亿元,现金流良好,但从银行及其他类银行机构获得的贷款不足1亿元,而且成本极高。我与企业实际控制人沟通,问为什么这么高的贷款利率还不考虑调整?

对方说,这已经很低了,能拿到贷款就不错了。我也遇见过一家几乎没有固定资产,年营业额在1亿元左右,现金流良好的企业,在合理运用政策后贷款利率比基准利率还低。如此大的差距,背后体现的是认知的差异。当然,也许我所看到的并不是问题的全部,但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前一家企业该扣分。

什么时候融资也很有讲究,一方面涉及企业的估值,另一方面直接影响现金流。太早进行融资,企业还没有体现出“成绩”来,估值上不去,引入少量资金就会导致原股东股份被大量稀释;若过度强调估值,在此阶段又可能会失去难得的融资机会。

在尽职调查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企业历次融资时所处的时点、估值的变化及融资额综合分析企业权益性融资的能力。

作者:周涛 选自:财务尽职调查

声明:本文由“管理会计知识汇”编辑整理

点个「在看」,永远开心似神仙!

财务管理考研(财务管理考研考哪几门课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