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工商学院考研率(郑州工商学院考研率高吗)



郑州工商学院考研率,郑州工商学院考研率高吗

丁远、崔翔/文 自2020年5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我们充分感受到双循环战略下中国经济所释放的活力与潜力。

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2021年也保持着8.1%的强劲GDP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引擎,且稳步向高质量发展。

但2022年一季度以后,经济急转直下,复苏进程骤然减慢。尤其10月综合PMI、制造业PMI以及非制造业PMI指数均放缓,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压力凸显。

受俄乌冲突和欧美通胀影响,2022年全球经济普遍增长缓慢,但就中国而言,经济增速从一枝独秀骤跌到四十年来第二低,我们有必要抽丝剥茧,仔细分析内因。

经济循环的风向标

回过头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在双循环战略如何落地,尤其是内循环如何运转方面,中国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有几个关键指标值得关注。

首先,能不能循环起来,物流是关键一环。雄厚的工业基础、完整产业链条、超大市场规模等,这是中国实现内循环和规模经济的前提,而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物流来打通。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统计,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34.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4%,两年年均增长6.6%,规模及增速均高于疫情前同期水平。

从工业物流结构看,制造业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速为7%,对工业生产恢复形成有力支撑。从各细分行业看,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引领作用显著,同比分别增长16.2%、20.1%,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板块;两年平均增速超过10%,均高于疫情前同期水平4个百分点以上。

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13.8%,两年平均增长13.4%。老百姓恢复了“买买买”,供需皆旺。物流企业也从中受益,重点调查的物流企业的物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5.1%,利润同比增长46.1%。

国内循环也加速了国际循环。2021前三季度,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13万列,发送109.3万标箱,分别增加29%、37%。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5.48亿吨,同比增长8.9%。尽管海运集装箱价格一路飙升至历史最高位,但从中国港口出发的海运货轮仍然满载启航,发向全世界各地。

其次,以内循环为主,还要看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毛细血管”和市场的“神经末梢”是否畅通和发达。

如果说物流打通了任督二脉,处于末梢神经的个体工商户的蓬勃发展,则充盈了整个内循环的动能。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1.03亿户,约占市场主体总量(1.54亿户)的三分之二,同比增长11.1%。而 2021年这一年新设个体工商户1970.1万户,同比增长17.2%,占新设市场主体的68.2%。

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大大小小的饭店、茶馆、理发店、咖啡店、书店、画廊;是上至雪山、东至海边、下至乡村的民宿和小旅馆;是街头巷尾随处可叫得到的网约车、货拉拉;是各大电商平台上恨不得进行24小时直播的微商、店家。

他们是百姓生活最直接的服务者,也最能及时捕捉到市场新的需求和动态,使市场供求关系达到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他们一头连着从业者的生计,一头连着大众的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收、服务群众生活、改善基本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1年,中国新兴服务业新设个体工商户增速强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幅位居前列。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个体工商户共计2948.7万户,占登记在册个体个体工商户总量的28.6%。2021年,新设“四新”经济个体工商户778.9万户,同比增长29.3%。

也就是说,我们身边活跃着的个体工商户,不仅仅是店主、播主和车主,还有健身教练、博物馆导览、游戏主播、剧场演员,以及从事网站设计、科技培训、技术咨询、应用软件开发等的新兴服务业人才,他们的活跃度是服务业向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并为中国经济转型注入了新活力。

如果说大中型企业抗压能力稍强,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和组织条件来进行调节,那么,量大面广的个体工商户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活力、潜力和韧性,则是在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下和优化的营商环境中,通过每一个普通人的努力创新和奋斗创造出来的。

最后,企业信心和消费预期,也是经济循环起来的风向标之一。

以旅游业为例,2021年前三季度,从国内市场看,飞机、铁路基本正常,公路没有封闭,公务差旅、商务旅行、教育、务工、探亲等刚性旅行的基本消费依然存在,同时出现了本地休闲、近程旅游、乡村游和夜间游等新的增长点。

2021年的“五一”劳动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3个百分点;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游客满意度达到84.8分的历史新高。

这是旅游业复苏进程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旅游业坚持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源泉。哪里疫情控制住了,哪里就会迎来一波旅游消费的繁荣景象。与投资收紧和就业不足相比,消费者和企业经营者的信心,可以说是带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循环的原动力。

总结来看,2021年虽然国内疫情散点多发、区域限产限电,国际环境也有着种种不确定性,但在“动态清零”抗疫政策行之有效的情况下,中国成功将病毒“挡”在了国门之外,造就了国内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随着全球市场转向购买商品而非服务,中国出口在2020年和2021年实现飙升。

2021前三季度,不但外贸迎来“高光时刻”,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6.4%,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发掘国内各种潜力,对内改革创新,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经济运行环节,同时以高水平多领域的对外开放,助推内外部循环,以开放促进发展的双循环战略引领中国经济迅速恢复活力,而且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内循环不畅的梗阻

事实证明,为应对国内外形势和疫情变化,主动调整、主动谋划增长空间的双循环战略,不但行之有效,也是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然而,进入2022年,经济运行态势发生了改变。

2022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累计贡献率达26.7%,为去年贡献率的1.7倍。

这同时也意味着,最终消费支出作为经济“压舱石”的作用大大削弱。事实也的确如此:前三季度消费的贡献率,由去年的64.8%下降到了41.3%。

而从前三季度出口增长最大的两个部分来看,机电产品增长10%,劳动密集型产品增长12.7%。如果以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我们从2015年就开始进行的供给侧改革,辛苦去产能、去库存,并进行产业升级的努力,难免又在现实中遭遇回马枪。

而自2020年建立起来的“产地销、销地产”的双循环体系,也将面临掉链子的冲击。换句话说:双循环外面的腿还在拼命跑,跑的方向与预期有偏差,而内循环的腿却仿佛被绊住了脚,跑不起来。

为何跑不起来?我们可以再看一下2022年在经济循环关键指标上的表现。

首先,从物流行业看,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3.5%,工业与居民消费都远逊于2021年同期。

运输企业中,铁路、水上运输企业收入相对平稳,公路运输企业收入下降。而1月-8月,物流企业的利润额基本为负,每百元物流收入中的成本高达91.1元。

中欧班列仍在开,发送货物量增长7%,与去年同期30%的增长量相去甚远。港口货物运输量基本与去年持平,没有增长。可见国内物流不通畅,也大大影响了外循环,就好比动脉中的血液遭遇血栓,不是卡在这里,就是卡在那里。

其次,从市场经营主体的活跃度看,当前个体工商户的生存发展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罕见的困局。尽管个体工商户总量有新增,但经营成本、经营场地、招工用工、贷款融资等诸多方面困难重重。

财新报道显示,2022年以来,近八成个体工商户月均营业收入在1万元以内,近六成处于亏损状态。1月-8月,全国新设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6%,低于10年以来10.8%的平均增速,退出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9.5%。

个体工商户最集中的行业依次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其中近70%是提供线下服务。

2022年以来,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常常被“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甚至“静默”取代,个体工商户常常面临着不定期的封门歇业。如此以来,不仅大众生活受影响,还必然拖累社会就业和经济增长。

政府尽管频频出台纾困政策,例如减税、帮扶,但如果总是被迫关门,甚至线上都无法正常营业,再多政策也无异于隔靴搔痒。如果毛细血管不发达,末梢神经也失去了敏锐度,那么很有可能手指头破了,却不知在流血。

最后,从消费市场和消费者信心来看,“倒春寒”几乎全年未消。

同样以旅游业为例,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20.94亿,同比下降22.1%,旅游总消费同比下降27.2%。2022年五一假期出游人次仅为疫情前的64%,收入为疫情前的44%。

黄金周不再,本地游、周边游也都飘忽不定,更别提跨省游和出差探亲。前三季度中国高铁净亏损额到达947亿元,超过2020和2021年两年亏损的总额。

曾经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的奢侈品巨头LVMH集团、开云集团和历峰集团,2020年和2021年在中国的销售额远远高于其他地区,2022年却倒过来了:其他地区正常盈利,而在中国几乎都遭遇了两位数的营收降幅。

国内最大的免税品商家——被誉为“免税茅”的中国中免集团,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0.47%,归母净利润几近腰斩。

高端消费乏力,中产阶级也捂紧了钱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385元,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2%。

再具体细分:吃住、生活用品、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增加,而人均衣着消费下降1.1%,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下降4.2%。今年“双十一”,尽管从10月24日就开始预售,长达两周的各种促销刺激,各种平台的促销力度之大,远超往年,但也未能再现前年和去年的消费热潮。天猫也没有像往年一样公布交易额,只是说与去年持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内循环跑不起来,主要是源于国内经济各环节这个连续循环过程不断被收紧的疫情防控打断,无法实现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内需需求无法被有效挖掘和释放。内循环动力减弱,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远远大于外部因素。

11月4日,刘鹤副总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的《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提到:“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既可稳固和扩大国内循环基本盘,又能撬动和带动国际循环。要有效挖掘内需潜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妨碍国内大循环的各种障碍,尤其要重视在极端情况下,实现中等水平可循环。”

11月5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专家也反复强调“坚决整治层层加码、一刀切等现象,要不断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进一步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障碍不除,防控水平不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还会受到极大制约。

最后,我们再来看外循环。今年前三季度,通过出口和加强基建与制造业投资,中国的经济仍保持3.9%的增长率。但到了10月,中国出口出现自疫情初期以来的首次收缩。

投行国泰君安国际(Guotai Junan International)的首席经济学家周浩表示:“海外消费者偏好发生了变化,商品消费的下降削弱了对中国产品出口的需求。”

此外, IMF将全球明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值下调至2.7%,占全球经济三分之一左右的国家将在今年或明年发生经济萎缩。疫情之后的经济创伤尚未完全愈合,欧美通胀,叠加全球经济萎缩和俄乌战争、能源危机等新的冲击,会使得外需进一步减弱。

在这样的情势下,一方面扩大内需,以内循环为增长动力就显得更加急迫和必要;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提升外循环的活力和质量,同样必不可少。

截至本文发稿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落实优化不合理的防控整治力度和便利出入境的措施等。这也反映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统筹协调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当务之急、民之所需,更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中等水平可循环”的前提。

2022年11月4日,在上海开幕的第五届进博会,共有284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参加企业展,数量超过上届,回头率近90%。但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参展企业,更多的线下展会参观者。

经济循环起来了,进博会的溢出效应才能真正体现。经济循环起来了,无论中企外企的投资能力和创业激情才能被激发,消费者和企业经营者才能重拾信心,消除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经济循环起来了,扩大内需才不会成为纸上谈兵,内需需求才能被有效挖掘和释放。经济循环起来了,才能显现中国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各国各方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并保持与外部世界良性互动。

总而言之,只有及时破除妨碍国内大循环的各种障碍,实现稳定健康的内循环,实现供需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城乡循环与要素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石才能牢靠,才能着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提高发展质量、动力和活力。

丁远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崔翔系资深研究助理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

郑州工商学院考研率(郑州工商学院考研率高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