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涵(管涵图片)



管涵,管涵图片

曾显涵检测焊接处。

曾显涵在进行焊接作业。

千年古城 青年力量10

今年只有25岁的曾显涵,身上有许多与他年龄听起来有些“反差”的称号:他是“羊城工匠”,也是“全国技术能手”,还是2022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的获得者。

16岁至今,曾显涵已经在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工作了将近10年,他对这份职业有着十年如一日的热爱与坚守。而实际上,他所从事的工作是大部分人眼中又累又枯燥的活——船舶电焊工。

曾显涵身高将近一米八,但大多数时候他要穿着白色工装、戴着防护面罩,或蹲或跪或躺地在船舶的管道之间开展焊接工作,几个小时下来,密闭的环境和高温都足以让他汗流浃背,不时飞溅出来的火花和铁水更是会穿透工装直接灼伤皮肤。但曾显涵并不觉得坚持这份工作有多难,他表示,尽管如今他已拿到不少省内比赛的冠军头衔,但学无止境,他还向往拿到更高层次的全国比赛冠军奖杯,也想尝试更高效的焊接方法和更复杂的焊接材料。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

从大山走出的少年

“苦学+偷师”习得焊接技术

1998年,曾显涵出生于四川乐山市的一个农村家庭。曾显涵的父母早早便外出打工,留守的他平日里经常要跟着爷爷奶奶下地干活,从割水稻、打谷子到种地,这个从大山里出来的孩子,在劳动中早早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曾显涵的父亲则是一名泥瓦匠,在曾显涵记忆里,父亲格外手巧,家里从厨房到洗手间,从贴瓷砖、做木工到水电,都是父亲一点点修缮建筑的。耳濡目染之下,曾显涵也逐步懂得了“人要靠自己的手吃饭”这个朴素的道理。

初中毕业后,曾显涵考入乐山市竹根职业中专学校2013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系统学习了车工、电工、焊工、机电等专业技能。这是一个格外辛苦的过程,尤其焊接工作需要在高温环境中开展,加上存在辐射,最开始曾显涵接触焊接时不时因掌握不好节奏被烫伤,还会因为辐射导致每天晚上流眼泪,好几个月后才慢慢适应,但他仍旧坚持了下来。

2014年,16岁的曾显涵在学校安排下和第一批23名同学前往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在广州,他第一次看到了船舶与大海,兴奋不已的曾显涵拉着朋友绕着船坞边走了一圈,“看到这艘船这么大,起码有好几层楼高,心里无比兴奋,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干,减轻家里负担。”

刚到广州时生活虽然新奇,但工作内容也相对辛苦,曾显涵先每天他都需要在一艘正在服役的集装箱船周边跟着师傅学习焊接方法,随后再独自进行枯燥的练习。船舶焊接不同于其他工件能够立马看到成果,其制作周期很长,有的长达数年,因此成就感也相对延迟。长此以往,有一些同学便坚持不下去而挑选离开。

“当时临近毕业季,一起来的同学里走了一大半。再到后来,船舶厂里就只剩下三个学生,我们一直坚持到了第二年夏天。”曾显涵告诉记者,他其实也有过摇摆不定,“但既然这里需要我,那我就留下来。”

决定留下后,曾显涵便开始像海绵吸水一样疯狂学习各式各样的焊接技术,他前后跟了三四个师傅,学会了包括气焊、二氧化碳焊接、氩弧焊等多种焊接技术。“每个师傅焊接的手法都不同,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当时车间内有个外包工师傅,擅长焊接出鱼鳞纹路,但他对关键的焊接操作方法守口如瓶,从不透露焊接参数和焊接材料。于是我只能‘偷师’,一边看他烧的成品自己练习焊接手法,一边在网上研究关于鱼鳞纹焊接的短视频,最后竟然也学到了他的技法。”

在自己烧出“鱼鳞纹”的那天,曾显涵骄傲地将作品拿给这位外包师傅看,对方见状觉得不可思议,竟情愿为他纠正和指点焊接手法。

用焊条给船体“造血管”

年纪轻轻练成“羊城工匠”

为了掌握好更多焊接技术,曾显涵没日没夜地练习。比如仰焊,由于手部没有支撑,焊工们往往要在克服高热环境的同时提高手部稳定性。为了学会仰焊,曾显涵每天回宿舍单手举2.5kg的哑铃,在车间时更是忍着被火花飞溅的疼痛,不断练习用焊条烧一根管或一块板,直到将一根300毫米的焊条全部烧完。不断练习下,他又掌握了手工电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氩弧焊和火焰钎焊等多项技能。

“在造船行业,焊工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师傅跟我说过,作为一名焊工,想要提高技能无非就是靠焊条堆出来,每天蹲下干活,一蹲就是七八个小时。”曾显涵说。

而这一根根焊条也“堆”出了一个个“大国重器”。曾显涵将自己的工作称作 “给船体造血管”:一艘船从分段建筑到最后的总装,从其生活用水到燃油系统,几乎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焊接,而船体焊接的难点更在于要求特定区域的工件也能在零下192℃时正常工作,想要造出这样的管子,对焊工来说难度很大,需要练习很长时间,尤其讲究对熔池和送丝的精准度,并且也考验焊工的体能和手部精细度。为了练出好臂力,曾显涵常常在午休、节假日刻苦练习,每天做五十个俯卧撑从未间断。

近十年间,曾显涵已记不清自己“保驾护航”了多少艘船。穿在曾显涵身上的工装已经不知道换了多少套,而那些“退役”的工装上,有的袖口、身上满是被火花熔掉的洞口,有的因长时间与机器或地板摩擦,颜色已变得污黑。卷起袖子和裤脚,在曾显涵的手臂和腿上,更是能见到不少被烫伤的疤点。

曾显涵至今记得,自己19岁那年参与的我国首艘智能船“大智”号制造项目。2017年底,在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上,一艘由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筑的全球首艘智能商船——iDolphin38800吨智能散货船“大智”惊艳亮相,这艘船宣告了我国开始引领智能航运新时代,而曾显涵正是在其中担任焊接任务,其焊缝X光拍片的一次合格率就达到了100%。

之后,曾显涵又参与了9500方多用途气体运输船“宏利号”的低温氮气系统不锈钢焊接任务。“宏利号”是一艘环保船,因其需要承担液化天然气(LNG)、液化乙烯(LEG)和液化石油气(LPG)等多种液化气体的运输,因此对于船舱内的管道焊接提出极高要求。“当时制船工期非常紧张,交付要求很高,要求焊缝X光拍片一次性过、不能有阴影和缺陷。并且船舱内很多管子都是离地、离舱,因此大多数时候我都需要跪着甚至趴着开展工作。”为了解决焊接过程中团队所面临的LPG超低温不锈钢管焊接技术难题,曾显涵还花功夫考取了船级社认定的最高等级6GR证书,最终创下了焊缝X光拍片合格率98.6%的亮眼成绩。“但每次最有成就感的时刻,还是看到一艘船成功下水和交付,因为我知道那背后有我付出的汗水。”

培养青年焊接人才

等待造船技术更上一层楼

穿着白色工装,顶着一头卷发,小麦色皮肤,笑起来露出一对小虎牙——镜头前的曾显涵看着还是一名“大男孩”,可十年的比赛和实操经验已经让他成了许多焊接工人口中的“曾师傅”。

如今,曾显涵也开始带起新徒弟,他格外大方地将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并告诉“00后”的小徒弟:“烧焊这件事不容易,但也并不复杂。最关键在于你要对它产生兴趣,并且要想办法达到一定高度,不能因为烧不好一个工件就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

“现在会有一种使命感,就是想让更多年轻人情愿留下来。”曾显涵告诉记者。实际上,随着如今职业技能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多样化进展以及光伏产业、信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进展,一些学生更倾向于挑选相对轻松的第三产业,导致如今船舶公司也较难招收到学习船舶、焊接等技能的青年学生,即便招到了,往往也较难留得住。“有的年轻人会觉得制造业又脏又累。相比之下,他们可能一开始更宁愿挑选一些轻工业。但实际上,在制造业能学到一门手艺,尤其是看到自己完成的船舶成功下水时,那种成就感和使命感是无可比拟的。”曾显涵说。

“广东的造船技术进展历史悠久,我们的技术也在不断升级换代。”曾显涵说,“像我们车间2008年就已完成直径114mm以上的直管自动焊接,2020年又投产了船舶行业首台法兰、套管智能打码工作站。最近我们也在尝试调试实现弯管道的生产线智能化,未来我们也等待研发出异形管道的智能生产线,让中国的造船技术更上一层楼。”

管涵(管涵图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