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复试(初试复试55开意味着什么)



初试复试,初试复试55开意味着什么

【平湖一第2030期 考研专题】

【核心提示】纵观历年来各学校研招“拟录取”结果的大数据,初试成绩高,复试成功者才是多数,才是“大概率”事件,考生无需为复试结果的“不确定因素”而焦虑,只要确信自己是真金,就一定能穿越复试的“火炼”,成功上岸!

3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MBA、MPA、MEM、会计硕士、审计硕士考生复试加试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于本日举行,这意味着2023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就此拉开序幕。

硕士研究生招生和 “一考定终身”的普通高考不一样,不仅有初试,还有复试,最终录取要看两次考试的总成绩。很多考生在初试中成绩突出,却在复试中败北;与此相对,有“同样多”的考生,在初试中成绩“不佳”,却在复试中实现了逆袭。比如,

2022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初试成绩高达342、341的两位同学,面试直接不合格;与此同时,初试成绩280位列“倒第一”考生,在复试中成功逆袭,最终成绩位列第11名。

同年,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初试成绩375分的“倒第一”考生,复试中表现优异,成功上岸,且排在25位。

2021年,也是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学位复试更富有“戏剧性”,初试倒第一在复试中逆袭成功,初试高分的同学反而在复试后“落马”。当年计划招生36人,52名考生参加复试,初试最高分444分,最低分375分。

复试后,初试“最后一名”375分考生,成功逆袭;初试成绩分别是413、411、405、401的4名考生,却惨遭淘汰。

每个复试败北考生具体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准备不充分“。

研究生招生为什么要增加复试?那是因为研究生、研究生,顾名思义要招收有研究能力的学生。初试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将要从事研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面试则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具有足够的研究能力。因而,复试不是初试的简单重复,而是测察考生的逻辑思维、探究分析、动手实践等能力,当然更包括考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综合素养。

因而,备考研究生复试不仅要对相关知识”倒背如流“,更要在思维方式、探究分析能力上下功夫。

通过对历年来“初试高分,复试跳水”考生案例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高分被刷”考生相当部分是“跨专业”考生。

这是因为,一个专业,大学四年会有十几门甚至几十门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围绕这个专业开设的。通过四年学习,考生会修炼起深厚的专业素养。

而研究生考试,只是选取了这个专业的两门核心科目进行”抽测“。一名“跨专业”考研生,如果仅是就这两门课论这两门课,则其研究后劲肯定是不足的,在复试中是会“露怯”的。

因而,“跨专业”考生要想赢得复试的最后胜利,就不仅要备考内涵——课本上的专业课知识;更要备考外延——了解你所报考专业研究的内容、方向等“周边性’知识,特别是报考学校专业的研究内容、水平、研究发展历程、最新成果、动向等。

所以研招复试,初试高分遭刷和低分逆袭实属正常,否则复试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但是这两种极端情况的出现不过是“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考生中的少数;

纵观历年来各学校研招“拟录取”结果的大数据,初试成绩高,复试成功者才是多数,才是“大概率”事件,考生无需为复试结果的“不确定因素”而焦虑,只要确信自己是真金,就一定能穿越复试的“火炼”,成功上岸!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初试复试(初试复试55开意味着什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