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氏(管氏翅吧)



管氏,管氏翅吧

在现在的郑州市南半部,有一个较大的区叫管城区。这管城区的“管”是因为这里曾经建立过一个管国而得名。哪这管国究竟是建于何朝何代,又有什么缘由呢?这里我向大家讲一个管叔鲜的故事。

管叔鲜原名姬鲜,为武王姬发的同父同母兄弟,排行老三。因古代弟兄排行老大的称“伯”,老二称“仲”,排行最小的叫“季”,而介于老二和老小之间的统称为“叔”。所以,自姬鲜起,以下的九十几位弟弟都统称为姬叔x。按照这种规律,姬鲜自然也叫姬叔鲜。哪史书上为什么称他叫管叔鲜呢?那是因为周灭商后,他被封在管国(郑州),那时有以国为姓的传统,他就不再姓姬而姓了管,改称管叔鲜了。

姬鲜在小的时候,确实还算是一个乖孩子,虽说他没有大哥伯邑考温柔恭顺,没有二哥姬发足智多谋,但他蛮力很大,常常凭力气能干一些两位哥哥都干不成的事情,确实也算是一个很惹人喜爱的孩子。这样的特性,加上“圣人”父亲,“文母”母亲的言传身教,他青少年时期的一切行为举止,也都中规中矩,称得上西伯侯家一位比较优秀的王子,又由于他在弟兄中排行老三与武王姬发挨肩,所以他的一言一行,也格外受到其他的九十七位弟弟的敬重。 后来他的父亲文王,在大业还未成之时就仙逝了。准备了几年之后,二哥武王姬发顺应民心、民意,扯起了西伯侯的大旗,车载文王木主,发起了吊民伐罪,讨伐暴虐纣王的战争。战争初期,为了笼络、团结一起反对纣王的少数民族,武王姬发便派了他的一些亲弟弟们到这些小诸侯国里,一来充作人质,二来作为监管。姬叔鲜自愿请缨到了庸国,亲身和庸的部族首领一起谋战、参战,挞伐冲杀,立下了赫赫的战功。就在周军渡过沁河兵至怀(邢丘)时,忽遇连天暴雨兵不能行,经阴阳卜筮后兵分为三,姬鲜一路一直向北经现在的博爱县卜昌村至共头,在共头遭遇了雨后的山体滑坡,道路被阻。目睹此种状况太公当机立断,下令“选马而进”(即“选锋”),也就是挑选精锐,组成前锋部队。在这次选锋之时姬叔鲜被选中,与庸国部族首领一起率军沿着太行山南麓接连攻占了戚地、百泉、周卜村、南北陈马,急速转兵第一个到达了准备盟师牧誓的甯邑同盟山。在同盟山堆土造起了高高的牧誓台(校阅台),做好了大典前的各种准备。

牧誓大典之时,老三姬鲜奉武王之命,在同盟山前亲自规划了八百诸侯进场后的位置排序,在八百诸侯进场时,又由他统一喝号施令。当时姬叔鲜登在首车手执令旗,八方施令,号音声震环宇,回声撼地动天,他俨然成了这场大典的总操导,号令数万大军的总司命。这一天,他出尽了风头,仿佛天地之间,数他为大,不觉有了些飘飘然。

牧野大战中姬叔鲜自然也是冲锋陷阵,击垮纣军主力后,他又奋勇追击进了朝歌,俘虏了商太子武庚禄父及大量兵丁。当姬叔鲜手持巨槊进入商阙时,武庚急忙跪地求饶,姬鲜看到武庚那个怂样,哈哈大笑,大度地言道:“我大周兴兵伐纣,主要剑指的就是你那昏庸无道的父王与那祸国殃民妖狐妲己,解万民倒悬之苦。至于尔等只要不随父顽抗天朝大军,那则另当别论,我大周是以宽大为怀的。起来吧,我不会杀你的。只要你以后不再干祸国殃民的事情,我会对得起你的!”武庚再次伏地叩拜,深深感谢这三王爷的不杀之恩。姬鲜又打开监狱,解救了被纣王囚禁的箕子,举行了最为辉煌的献俘庆典。一时姬鲜名声显赫,成了古殷地界的克星。

姬发经牧野之战彻底打败纣王帝辛灭了殷商之后,建立了大周王朝。但他为了日后殷地的安定与否一只睡不着觉。最后,他采取了四弟周公的建议,宽大为怀,灭国而不绝祀,仍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禄父为名,武庚为謚号)以朝歌为都,管辖殷商故地。但这是敌国旧臣,他怎能放心,于是就在朝歌的东、北、南设立了卫、邶、鄘“三监”,以三弟姬鲜为卫国国君,五弟姬处为邶国国君,八弟姬度为为鄘国国君,从三面监督殷商后人的一举一动。他们又有自己各自的的封国,姬鲜封国在“管”(郑州)、姬处封国在蔡(上蔡)、姬度封国在霍(霍州)。分封之后,管、蔡、霍之王实际上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中央的重臣,代表周王居管地监殷,又是一方诸侯,成为地方势力。这种双重身份正是周代政治的重要特点之一,即中央与地方官兼职所呈现的中央与地方力量的互相渗透。而在这三监之中,姬鲜最为职高权重,成为统领东方诸侯的总管,实际成了控制了“东隅之侯”的西周方伯。也正是在他统领封地‘管国’之后,他才以国为姓,由姬叔鲜改称管叔鲜了。

武王伐纣胜利回归西岐后的第二年就驾崩了。按照以往“兄终弟及”的办法,管叔鲜一度认为:“老二死了,我功劳这么大,这回可该我老三临朝了吧。”谁知老四姬旦(周公)拥立了武王的儿子姬诵继承了王位,是谓“成王”。而姬旦竟在朝成了摄政的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的周公。管叔鲜气不打一处来,终日里愁眉不展心中郁闷愤愤不平。

忽一日差官来报:“武庚禄父到。”管叔鲜即令武庚进见。二人相见,照例先行一通寒暄,武庚谢了姬叔鲜当年宽大不杀之恩。然后转入正题。武庚道:“武王陛下驾崩,不才涕泗横流,如丧考妣。怎奈不才以犯臣之身,无缘西岐奔丧,不晓朝堂大事。以臣所思,按照‘兄终弟及’前例,管王当即大位。但近闻老四废弃纲纪,立幼童为君,自己坐北面南,一手遮天,操弄朝政,动辄诰命:‘王若曰’,不知此事乃虚乃实?”管叔鲜道:“君言句句不妄,老四操弄朝政在内,吾今居于域外,虽内心烦闷,一时还无良策。”武庚紧接着言道:“大王此言差矣,以王现时地位,乃王室重臣,统驭东方千里,东方之隅百路诸侯咸受赐于王,现在是替天行道,翦除国贼的大好时机。只要大王振臂一呼,举世群起响应,何愁国贼不除,大王不立。”武庚一番激昂慷慨的陈词,点燃了管叔鲜内心早已憋屈了多时的火焰。当年的敌国寇仇,一下子变成了亲密伙伴。他立即发布檄文昭告天下,扯旗作乱了。

管叔鲜兴兵造反,一方面大造舆论,制造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篡权,准备杀了周公自己登基。一方面修书老五、老八和各路诸侯令各处起兵。也怀有野心的老五蔡叔度接书后,立即起兵响应。老八霍叔处在群臣的唆使下,也派了少数兵丁作为应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监之乱”。由于这次变乱是由王室自己人煽动,一时间那些各怀一条心的殷故旧臣、遗老遗少、外藩诸侯纷纷起事,叛乱势力遍布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声势浩大。甚至在朝中的召公姬奭也对周公产生了误解,周公用了大量的事实和道理说服了召公,然后领兵东进,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击平叛。

反周势力看起来气势汹汹,实际并不团结。管叔鲜发布的号令他们并不遵守,一盘散沙各自为战。他们在起兵之后为了得到各自的利益,常常自相恶斗,打得不可开交。一旦遇到大周平叛大军,又阵前怯敌,畏葸不前。周公采取了各个击破擒贼擒王的战略直取朝歌,击溃了武庚所部并北追至涞水杀了武庚,然后乘胜出击攻取管、蔡。管叔鲜见四弟周公率大军杀来,顿时失了方寸,遂即修书老五蔡叔度和临近诸侯,要求支援,但老五正受到南宫适的强势攻击,无暇自顾。老八为了自保又始终不肯发兵。管叔鲜无奈拼着脑袋领兵出阵,只交手了三合,便被杨戬、韦护击溃中军杀了三员大将。败军退入城中城门尚未关严,便被周军攻入,管叔鲜也作了俘虏。众兵丁将管叔鲜推至周公面前,周公逐项列举了他的叛国罪状,然后枭首陈尸示众并檄告全国。曾经在同盟山牧誓时显赫一时的管叔鲜就这样死去了。之后,他的尸体被埋在了现在荥阳市广武南面的平桃城。

郑州市洼刘村西周早期墓葬(疑是古管国墓地)出土青铜器

管氏(管氏翅吧)



赞 (0)